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冬眠者何以醒来 ?——“三体”系列中的科幻小说未来想象机制
  • [摘要]“冬眠”是科幻小说中惯用却常被忽视的一种未来想象机制。“三体”系列的“冬眠”式未来想象隐蔽地调和了自身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矛盾,通过文本的科技设想、人物形象、叙事方式和认知装置的整体协作,貌似流畅且饱满地描绘出特定的未来想象。然而,这种“冬眠”式未来想象无法克服自身所凭恃的现代性进步意识的内在矛盾,又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文明状态相脱离。“冬眠”式未来想象对社会发展中诸多关联因素及其复杂互动的删减,受到孤立法和还原术的认知装置掌控。科幻小说的未来想象应努力开掘辩证、互动、发展的叙事潜力,使“冬眠者”成为真正的想象活体。
  • 陈舒劼
  • 全文[ PDF 1604500.0 MB ] 2022.3(11):168-175  共有 374 人次浏览
  • “富艳”的史学和文学批评意义
  • [摘要]富艳是魏晋南北朝史学和文学批评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批评术语,关于其内涵,后来论者一般多是从作品风格或词采的层面进行认识,这并不符合原意。在当时的语境中,富为一义,艳则为另一义。就史学著述而言,富是褒扬史家史才即叙事能力达到的高度;就文学创作而言,富是赞扬作家文才即写作能力达到的高度。艳则为“文辞可美之称”。在当时的史学和文学批评中,号为富艳者唯左丘明、陈寿、曹植、谢灵运数人,足见它是被视为史才和文才的最高表现,已成为衡定作家才华和水平的最高标志。谢灵运评曹植才八斗,自许一斗,自也是隐含了文才表现达到极致的意思,与世所称曹植、谢灵运文才富艳的内涵完全一致。富艳后来淡出史学批评以及在文学批评中原始语义偏移,一是与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对词义的选择性注意有关,二是其义渺焉难详,论者不知是从孔子“儒行”说中移植过来的概念。
  • 许云和
  • 全文[ PDF 1615147.0 MB ] 2022.3(11):176-185  共有 422 人次浏览
  • 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 [摘要]宋代诗词中存在大量卖花书写。都城作为政治经济的中心,最为典型地承载着花卉买卖的行为,也最为直接地激发了文学中的卖花书写。卖花诗词包含着宋代文人对都城的新鲜感知,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切体会,又有对王朝气象的敏锐把握和潜在思索。基于对都城的独特感知,两宋文人创造了清新优美的卖花意境,积淀了丰厚的审美意蕴。对卖花诗词的考察,为透视都城文学的发展变迁提供了一个精致而深邃的视角,也为深入都城文学的内在肌理提示了新的可能。
  • 周剑之
  • 全文[ PDF 1817552.0 MB ] 2022.3(11):186-194  共有 256 人次浏览
  • 宋诗中的负暄书写及其诗学意义
  • [摘要]负暄作为一种题材,经由历代诗人开掘进入诗歌,至宋大为盛行。宋人绾合前代传统,在行藏出处的考量中,将茅檐负暄抽象为一种与庙堂酬酢相对的生活方式,赋予其诗意栖居的观念定位。在付诸实践的体验中,围绕负暄带来的生命感受展开翔实记录,雅俗之间彰显鲜活生趣。隐于负暄背后的情感形态,因主体的不同际遇而相对复杂,但依托人格力量对积极意绪的凝聚和呈现,成为诸文本的共性,融铸了诗歌自足自适的生命情调。这一创作实践不仅赋予负暄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折射出宋人对身体经验的日常关注与审美建构,也推动了“日常化”书写在广度与深度上的新拓展。
  • 李雅静
  • 全文[ PDF 1619177.0 MB ] 2022.3(11):195-203  共有 331 人次浏览
  • 从复古、性灵到会通:刘汤论乐与隆万间文学思潮的嬗变
  • [摘要]一般以为,刘汤论乐,一力倡复古,一独主性灵。其实不然,刘凤对北音与器数的质疑,矛头直指前七子复古(乐)思潮,其论南北异风、音声在耳(心)、取径南音,以及借径六朝、不废唐宋、文质辞意并重,都可见性灵底色;反而是汤显祖尚依违前七子议论,主张楚辞与秦音并,不妨因胡证雅,以北化南。可见,刘、汤主张并非截然对立,而都体现了当时会通风气下江南文坛的复杂变动。然而,一个志在复古乐,其实质是将吴中立场推向极致,试图以南音取代北音一统天下;另一个却始终疏离于体制之外,一任个体性命体验、各鼓其音,遂以今曲自放,二人最终在精神志趣上分道扬镳。刘汤论乐的差异,成为隆万之际文人士大夫重新体认性命之道的重要变象之一。
  • 李舜华
  • 全文[ PDF 1624324.0 MB ] 2022.3(11):204-214  共有 233 人次浏览
  • 属辞比事:王夫之《楚辞通释》的阐释原则与实践
  • [摘要]王逸《楚辞章句》阐释《楚辞》遵循“依经立义”的原则,朱熹《楚辞集注》注释《楚辞》从“六艺”出发,这些以经学方法阐释《楚辞》的注本,客观上为《楚辞》文学经典地位的确立起了助推作用。王夫之将《礼记 · 经解》中的《春秋》之教“属辞比事”引入《楚辞》阐释,则发前人之所未发。“属辞比事”的原则在《楚辞通释》的具体阐释中主要体现在意、辞、事三个层面。在意的层面,王夫之对屈子之“忠”和“怨”的理解与前人不同,强调从恩、义、情理解屈子之“忠”,认为屈子之“忠”经历了忠爱、忠怨、忠愤等阶段,“怨”亦是“忠”的表现。在具体阐释实践中,王夫之采用“就文即事,顺理诠定”和互文性研究的方法对辞与事进行诠释。王夫之融贯经史、注重文本内在逻辑的阐释方法对于当代楚辞学和当代文学批评皆有启示意义。
  • 张 伟
  • 全文[ PDF 1697578.0 MB ] 2022.3(11):215-223  共有 250 人次浏览
 1  2  3  4